几年前,富士康为工人自杀等劳资纠纷问题头疼不已,索性提出要建设100万“机器人方阵”来替代人。但是,近期又有市场传闻说富士康要招工十万为即将上市的iPhone6赶工。
郭台铭有次在台北动物园发表讲话时,抱怨自己像动物管理员,称富士康拥有超过100万员工,人类也是动物,如何管理这100万动物令他很是头疼。
有统计显示,富士康员工工资率自2009年至2012年间增幅高达70%,而2011年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超过美国。
到底用人还是用机器?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市场走向问题。
如果只从市场角度看,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瑞士与比利时的市场走向有什么不同?没有不同,基本一样。但是中国的市场在往好几个不同的方向走,其中高端制造业在走欧美的道路,在追求标准化、全自动化、一网到底;还有一些在追求根据行业不同,产品与服务的定制化;但对于大部分的传统行业来说,还停留在用人还是用机器的迷思中。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做决策绝非易事,更别提跨国公司了。
“前两天我们开客户会,施耐德电气一个重中之重的全球部门负责人来中国,我跟他一起整整花了三天的时间,就做了一件事:陪同他,不是由我来给他介绍中国市场,而是陪同他一起来发现中国市场。”施耐德电气中国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徐骏向《中国企业家》解释,由于很多决策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总部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徐骏几乎花去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来告诉总部中国市场到底是什么情况。
几年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业务人员都是西装革履,如今除了来中国的老外,其他人都只穿便装,往往就是衬衫加西裤,甚至休闲POLO衫也可。老外认为穿西装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在中国工厂里,客户们本身都不穿西装。徐骏说,如果他们老是西装革履,就没法与客户建立更亲近的关系,会显得高高在上。
从穿着的转变可以看出施耐德电气本土化的决心,但毋容置疑的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覆盖的主要是高端市场,这样的市场定位也决定了产品的走向,施耐德电气走的是“一网到底”的道路,将大数据和云服务融入MachineStruxure™机器自动化平台,其中的SoMachine软件平台统一了所有,一个软件平台能够覆盖PLC、伺服、变频器在内所有主要自动化产品。
基本上,工人已经不需要天天上班,可以通过iPhone手机里的APP来控制机器的运行,以及监测主要数据。
另外,在工厂层面基于这样的系统,施耐德电气自己也在挖掘数据。“我们正在跟全国大型水泥集团谈,他有N个水泥厂,我们可以告诉他这个水泥厂是什么情况,那个水泥厂是什么情况,然后根据我们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说您这个水泥厂在某个工艺段,在什么情况下运营是最优化的,我们建议你在其他的水泥厂也照着这个水泥厂来做。”徐骏向《中国企业家》解释,这项业务空间很大,数据收集到足够量就可以做对标,因为施耐德电气的客户众多,水平不免参差不齐,而施耐德电气可以基于数据得出行业整体状况是怎样的,平均水平是什么,最优水平是什么,可以为在标准线以下的企业及时服务。
以上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对于大部分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来说,还停留在用人还是用机器的迷思中。
由于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中国有很多在发达国家已经不存在的行业,比如五金建材、陶瓷卫浴,这些企业数量庞大。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一定要跟外国走不一样的道路。欧美走的路很绝,它要求全自动化,最好工厂里根本没人,这在中国传统制造业里根本走不通。”秦磊向《中国企业家》解释。
30多岁的秦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微胖的身材,随时可以与工人打成一片。由于看好传统制造业自动化过程中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前景,2007年他来到佛山创业,现在其掌舵的佛山新鹏机器人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
“我现在去和任何一个老板谈,我都不会强调我的设备自动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说我帮着这些老板一起,就着你现在的生产状态,和你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我们一起想办法让机器和人结合的很好。一条生产线,该用人的地方用人,该用机器的地方用机器,还要保证一条生产线的柔性。”秦磊向《中国企业家》强调,也许一款产品今年卖的很好,但是明年可能就不行了,这时候生产线就得改,如果设计的时候没想到这些问题,那一定会被竞争对手干掉。
中国市场变化太快,这一点深刻的影响了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如果强调自动化程度高,那么不仅仅是使用自动化设备这么简单,更关键的是标准化生产,从原材料开始就得很正规,成本也会因此高很多。
“比如焊接机器人,两块原材料拼在一起把缝焊上,我对机器人演示一次它就能够记住,以后每次机器人都会按照第一次的方式来处理。但是现在很多厂商下料不标准,这个缝可能偏一点,或者张开的角度大一点。”秦磊无奈地说,“这种情况如果是人工操作那没问题,换成机器人就有麻烦了。做自动化设备的人会想用焊缝跟踪,或者用图像处理,这种思路行不通,我们研究了焊缝跟踪和图像处理,很多时候是测不准的。”
秦磊的做法是保留一个人,专门做一套像手枪的工具,让人拿着它去划这些焊缝, 把焊缝的轨迹告诉机器人,“很多客户都认可这种方法,划焊缝谁都可以干,不需要多高的工资。最重要的是如果用图像处理技术,遇到识别不了的焊缝整个生产线就得停下来,这个损失就大了。而我这个分得很清楚,机器人焊接是机器人焊接,找轨迹的是找轨迹的。人的手、眼、大脑是高度智能化的,你为什么非不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