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2015/09/18 08:34
9月15日,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行,旨在为促进三峡区域合作、加快把三峡区域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提供战略决策咨询。
李 峰摄
9月15日,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行,旨在为促进三峡区域合作、加快把三峡区域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提供战略决策咨询。图为研讨会现场。
付蓓蓓摄
从国际成功政策中寻找借鉴
加拿大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所长 斯科特·沃恩
将河流作为文明的经济支柱与经济发展的靠山,这一传统由来已久。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区是跨境治理模式的最早例子,对三峡城市群建设有借鉴意义。该模式产生于一个公共流域,采用法定协议,旨在协调政府的多个行政管辖。在五大湖区,建立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看到污染源,也可以监测污染趋势的变化。加拿大拥有一个最老的国际法律条约,保护美国和加拿大双边治理五大湖区的条约,共同开展五大湖区边界地区的综合治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当时的目标是创造就业,同时也解决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当时,它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很多措施非常有效。
目前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仍在运营,但已变成自筹资金模式,除解决经济问题,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外,还关闭了大量的火电厂,希望进行大量的投资,发展生物质能等。
城市化是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吕 政
中国的城镇化、现代化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怎么推进城镇化?
可以是“三条线一大片”,第一条线是一条输电电线,进而改变城市生活方式,第二条线是高速公路连接线,第三条线是信息高速公路线,使产品能和世界连接起来,开拓一大片世界市场。中国不可能都是大城市,能不能形成几万人的小城镇,有就业机会,有完善的医疗、教育、影院,有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我想中国既要培育大型城市和中型城市,同时也要解决小城镇发展问题,让小城镇形成有特色的产业,让这样的人聚集在这样的小城镇,把工业化文明、现代文明和田园牧歌的农耕文明结合起来。
城镇价格过高将抬高中国总体工业上的成本,阻碍城镇化进程,商品房价格必须与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
区域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汪同三
三峡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支点。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背景之下的一个支撑点,三峡城市群的发展一定要符合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三峡城市群是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区域,要按照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按照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使三峡城市群能够发挥好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作用,努力落实国务院文件提出的有效缓解中上游能力瓶颈,扩大三峡枢纽通行能力的任务。
建设三峡城市群要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建立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充分利用宜昌、恩施、神农架地区的水利、旅游、矿产和农业资源等优势,荆门的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以及重庆、湖南相邻地区各方面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放大区域整体优势。
三峡城市群迈向国家战略的发展取向
中规院城乡规划研究所所长 蔡立力
成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大致有重量和质量两类:在国家发展总量中举足轻重的超大型城市群(如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肩负重任的区域型城市群(如城乡统筹的成渝城市群和“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很显然,后者应该是三峡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展取向。
位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结合部的三峡城市群,具有“战略节点+生态保护+扶贫发展”的区域特性。“生态+智慧+城市群”作为三峡城市群建设的战略取向必将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突出生态发展理念和智慧技术应用,创新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分工与治理体系,致力于我国“生态型智慧化城市群”的建设,应是三峡城市群承担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实行上中下游联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
长江经济带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必须把重点放在中上游地区,实行上中下游联动,实现下游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中上游流动,下游的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地转移。未来长江经济带要培育三大城市群体系,世界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包括成渝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包括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三峡城市群,其核心城市分别是昆明、贵阳和宜昌。
建设三峡城市群具有国家战略意义,重庆与武汉两个特大城市之间,距离上千公里,需要实行中心化战略。建设三峡城市群有利于推动中上游地区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跨越。有这样几个战略重点要注意: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推进一体化进程,包括集中显示、规范产业发展、资产体系等,增强宜昌的中心功能,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发挥生态优势,建设成一个生态型城市群。
宜昌应积极承担国家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 汪 鸣
用建设三峡城市群来解决长江中上游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问题,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培育长江经济带、中国中部地区具有强烈内生能力的经济发展高地,更在于优化我国内需产业布局与组织,通过将宜昌打造成为“三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提高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效率与效益。
建设“三峡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将宜昌推到了承载、引领所在区域发展的前沿,需要发挥宜昌的综合运输枢纽区位、物流组织服务优势,以及城市经济规模优势,变三峡船闸“瓶颈”约束为物流枢纽节点优势,通过宜昌物流枢纽的组织服务,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低成本、大运量航运服务功能和作用,有效缓解航运发展对三峡船闸的通行压力,通过物流供应链服务实现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创新,将宜昌打造成为内需产业的转移布局发展枢纽,积极承担国家战略实施赋予宜昌的历史使命。
统筹三峡区域城市协作发展
三峡大学校长 何伟军
三峡城市群是一种合作发展模式,它可以极大地降低区域内的交易成本;三峡城市群不是“零和”游戏,而是“1+1>2”,以合作实现共赢。通过构建城市群抱团发展弱化长江中上游两大城市群的极化效应,考虑到三峡区域实际,三峡城市群的治理机制应该是上级协调下首位城市主导的发展模式,宜昌应在三峡城市群的建设中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三峡城市群应该是一个坚持生态立群的新型城市群,力争使三峡城市群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在三峡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内部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定期轮流举办三峡城市合作发展论坛、签订三峡城市合作发展协定、强化舆论宣传与引导,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合作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产业分工布局、信息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建等方面加强统筹。
加快三峡城市水运建设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 吴 澎
三峡城市群居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结合部,弥合中部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之间的发展空隙,担负着关键连接和支撑作用,水运将是三峡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三峡城市群水运体系须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构建综合交通,以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交通,挖掘水运发展潜力建设绿色交通,创新水运发展新环境建设平安交通。
建议三峡城市群建设应以水运发展为前提,立足宜昌三峡翻坝转运特色运输,加快三峡枢纽坝上坝下、南北两翼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及物流园建设,积极拓展三峡工程航运效益,增强黄金水道辐射能力,建设宜昌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以水运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体系;重视水运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区域水运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水运智慧、平安、绿色发展。
寻找宜昌发展新坐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秦尊文
2001年我们首次提出将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2003年国务院批复《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正式确定这一定位。2002年首次提出建设以宜昌为龙头,包括荆州和荆门在内的城市群。宜昌定位越来越高,要在巩固原有定位的基础上,抓住建设三峡城市群机遇,把宜昌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宜昌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12年经济总量超过人口多于自身两倍的河南省南阳市和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宜昌有较大的城市规模,截至今年7月,全球过百万人口城市达536个,宜昌居第456位,比2012年上升了25位。宜昌有较优的营商环境,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宜昌居第七十六位,比2013年公布的第101位上升了25位。宜昌在长江流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峡畅则长江畅,中部通则全国通。如果不建设三峡城市群,没有宜昌作支点,长江经济带就不能真正形成。
三峡次区域一体化建设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肖金成
建设三峡次区域有利于加强长江中上游的发展,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地方的合作,加强武陵源片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强三峡库区的保护。
通过三峡次区域一体化建设,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之间合作机制,可以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各类跨地区合作的组织;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便于打破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的服务水平。加大金融合作创新力度,推进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在中上游地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引导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探索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等服务。